园林:以山石,水体,建筑,植物为题材,遵循美学原理与科学规律,建造的可供人们游憩和玩赏的地域。
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1、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内。
2、天然山水园:利用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或把完整的天然山水植被环境圈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
3、大内御苑: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5、离宫御苑: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联系着的政治中心。
9、苑囿:畜养禽兽,植林木的圈地,供古代帝王、贵族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
14、自然式别业山居:充分认识自然美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和技术手法来造景、借景而构成优美的园林境域。
15、写意山水园:造园者对山水的艺术认识和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地表现山水真情和诗情画意的园。
17、文人山水园:在写意山水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主观的意兴表达与心绪表达,重视掇山、叠石、理水等技巧,突出山水之美,注重园林的文学趣味。
园林设计名词解释园林设计是一门涉及景观规划、植物配置、园艺技术、土地利用等多个领域的学科。
1.景观规划:景观规划是指对土地利用进行合理规划,确定园林布局、景点区位、人流动线、功能分区等,以达到美化环境、保护生态、满足人们需求的目的。
2.植物配置:植物配置是指在园林设计中合理选择和布局植物种类和数量,使其能够美化环境、营造景观效果、满足功能需求。
3.园艺技术:园艺技术是指园林设计中所涉及的植物种植、养护、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
它包括了土地改良、播种、施肥、灌溉等种植技术,以及修剪形态、修剪周期、病虫害识别等养护技术。
4.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指将园林设计应用到具体的土地上,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园林建设和功能需求。
它需要考虑景点的核心功能、景观效果和人流分布等因素,以便营造出良好的游览体验和景观效果。
它包括主要通道、观景点、休息区等位置的连接,需要考虑人流量、游览顺序、景点流线、安全和便利等因素。
7.功能分区:功能分区是指在园林设计中根据不同的需求将园区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
8.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指在园林设计中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珍稀植物、鸟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它包括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等手段,以保护珍稀植物、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9.环境美化:环境美化是指通过园林设计,改善和提升环境质量,营造美丽和舒适的园区。
它可以通过植物配置、景观规划、景点布局等手段,创造出有特色和魅力的景观效果,使人们身心舒畅。
11.城市绿线: 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城市紫线: 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驳岸: 是园林工程的组成部分,必须在符合技术要求的条件下具有造型美,并同周围景色协调。
47.园林: 园林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是古代阿拉伯人在吸收两河流域和波斯园林艺术基础上创造的,以叙利亚、波斯、伊拉克为主要代表,影响到欧洲的西班牙和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是一种模拟教天国的高度人工化、几何化的园林艺术形式。
一池指太液。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仙山而著称。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
38.三山五园: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
40.风景名胜区: 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13.城市蓝线: 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道路红线: 道路用地的边界线.建筑红线: 也称“建筑控制线”,指城市规划管理中,控制城市道路两侧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任何临街建筑物或构筑物不得超过建筑红线.枯山水 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一章至第三章名词解释1.园林(广义):为了弥补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隔离而人工创设的第二自然。
2.园林: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三水地貌或者人为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植和建筑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创造这一环境的过程,包括设计和施工,一般称为造园。3.天然山水园:修建在城市近郊或远郊的天然风景地带,以天然山水植被部分或全部作为基址,适当配以植物栽植和建筑营造。
名词解释园林史中国古典园林史华夏园林意匠、古典园林30 讲、古典园林史、园林学概论皇家园林称“苑囿”或“宫苑”,一般是指由帝王主导营造,供帝王家族居住、游乐之用的园林。
私家园林从汉代已开始萌生和发展,相对于皇家园林而言,属民间的贵族、官僚等人士所有,供园主人日常游憩、会友、读书的场所,规模通常不大。
1.园林:(狭义)在一定土地范围内,以观赏植物、园林植物、园林建筑、园路、山石、水体等组成要素,运用艺术法则和技术手段,构成一个供人们休闲、游览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公共场所。
(广义)统称绿地,也称园林绿地,包括狭义的园林,也包括城市街道绿化和工厂、单位、居住区、学校的绿化地及其他林地,城市中种植树木花草的地块。
1.园林设计: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建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遇的过程。
1、园林树木——凡适合于风景名胜区,休疗养胜地和城乡各类型园林绿地应用的木本植物统称园林树木。
2、园林树木栽培学——以园林建设为宗旨,对园林树木的分类,习性,繁殖,栽培和应用等方面系统研究的学科统称为园林树木栽培学。
1、植物分类——是对各种植物进行描述,记载,鉴定,分类和命名的基础学科,是研究园林植物学科应具备的基础。
园林名词解释大全(doc 8页)部门: xxx时间: xxx制作人: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勿作商业用途园林名词解释专辑园林建筑1.园亭供游人休息和观景的园林建筑。
园亭的特点是周围开敞,在造型上相对的小而集中,因此,亭常与山、水、绿化结合起来组景,并作为园林中“点景”的一种手段。
31.皇家园林: 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不能例外,从而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
32.私家园林:属于王公、贵族、地主、富商、士大夫、地主等私人所有的园林,称为私家园林。
25.相地: 包括园址的现场踏勘,环境和自然条件的评价,地形、地势和造景构图关系的设想,内容和意境的规划性考虑,直至基址的选择确定。
27.园廊: 屋檐下的过道及其延伸成独立的有顶的过道称廊,建造于园林中的称为园廊。
14.道路红线: 道路用地的边界线.建筑红线: 也称“建筑控制线”,指城市规划管理中,控制城市道路两侧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任何临街建筑物或构筑物不得超过建筑红线.容积率: 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建筑后退红线距离: 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绿道: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
4.风景名胜公园:位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以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点(区)为主形成的具有城市公园功能的绿地。
5.城市绿地: 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的功能与用途的场地。
34.园林楹联 既是建筑物典雅的装饰品,也是园林景观的说明书,同时又是园林主人的心灵独白。它们透露了造园设景的文学渊源,表达了文人们的品格才情,是造园艺术家赖以传神的点睛之笔。
1. 园林建筑(garden building): 园林中供人游览、观赏、休憩并构成景观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统称。
3. 圃:中国古代由菜园、果园发展而来,逐渐成为植物栽培、观赏为目的的与园并称的形式之一,是中国古典园林除囿、台以外的第三个源头。
4. 苑:秦汉以来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有宫室和别墅,供帝王居住、游乐、宴饮的一种园林类型。
5. 台:利用地形或在地面上垒土、筑石成台形,顶部平整,一般在台上建筑屋宇房舍或仅有围栏,供游人登高览胜的构筑物。
9. 阁:多为两层,特征为四周开窗,造型较楼轻巧,平面常呈四方形或多边形。
12. 斋:处于幽深僻静处之学舍书屋建筑,凡藏而不露较为封闭的进修场所,任何式样的建筑皆为斋。
14. 塔:佛教与中国特色结合的产物,具有宗教色彩,后逐渐发展成为名山大川、寺院、园林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19. 尺幅画: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框景的别称,即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
4. 公园:指为公众提供休闲、娱乐、散步等活动的开放空间,通常含有各种设施和景点。
6. 游憩设施:指公园或花园中提供给游客休息、娱乐和活动的设施,如长椅、亭子、喷泉等。
8. 喷泉:指通过水源喷射形成水柱、水雾或水流动态的装饰性水景,常用于园林中增加观
这些只是园林名词的一小部分解释,园林学涉及众多领域,还有许多特定的名词和术语,
8、花芽形成:即从生长点顶端变得平坦四周下陷开始,到逐渐分化为萼片、花瓣、雄蕊、雌蕊以及整个花蕾或花序原始体的全过程,
9、化学肥料:由物理、化学工业方法制成,其养分形态为无机盐或化合物的肥料。
10、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是在较长时期段内供给树木多种养分的基础性肥料,如腐殖酸类肥料、堆肥、厩肥、圈肥、粪肥、鱼肥、骨粉、血肥、复合肥、长效肥以及植物枯枝落叶等。
茎源根。由植物枝蔓通过扦插、压条等繁殖方式形成新的个体,其根系来源于茎上的不定根,称为茎源根。
根蘖根。有些园林树木能从根上发生不定芽进而形成根蘖苗,与母株分离后形成独立个体,其根系称为根蘖根。
完整的根系包括主根、侧根、须根和根毛。须根又可以分为生长根或轴根、吸收根或营养根、过渡根和输导根四个基本类型。
答:一般特性为①园林树木美的自然特性;②园林树木美的时空特性;③园林树木美的延伸特性。
园林树木的景观应用是①组织造景主要有构成景物、配合景物、联系景物;②调节空间;③
答:①树木因生长发育而发生个体的变化;②树木养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③树木的养护是以树木健康为原则;④对树木养护应持慎
1.园林:(狭义)在一定土地范围内,以观赏植物、园林植物、园林建筑、园路、山石、水体等组成要素,运用艺术法则和技术手段,构成一个供人们休闲、游览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公共场所。(广义)统称绿地,也称园林绿地,包括狭义的园林,也包括城市街道绿化和工厂、单位、居住区、学校的绿化地及其他林地,城市中种植树木花草的地块。1.园林设计: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建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遇的过程。
2.混合式园林:当一处园林的内容需要采用规则式和自然式两种形式分别表现时,而且两种形式所占面积的比例又近似,便将这个园林称作混合式。
4.境:景观美感的统一表现,应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所有感知和心理感受。
5.物境:园林环境给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的感知,即景物的形态、色彩、光影变化、鸟语花香、四时变化等。
6.意境:是物境在人的心理上产生的情感和联想,一种美的联想,是人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即无形的,深奥的,高超的,这种联想与人的文化修养,传统的民族习惯与观赏者的心境密不可分。
9.静态空间:游人观赏景物有动静之分,园林观赏的艺术单元为固定视点的静观构图,这种固定视点观赏静态风景所需的空间叫静态空间。
10.动态空间:游人由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就出现了连续的动态观赏与动态空间的组织布局。
名词解释1起挖由于景观改造等原因,将原有植物移植到另一种植地点过程中的起挖工序。
2砍伐、砍挖由于景观改造等原因,将原有植物进行清除,这一过程包括砍伐、砍挖绿化植物;砍伐只把植物从径杆处砍倒,而砍挖是指把植物从径杆处砍倒后再把树头挖掉。
3铲除杂草使用铁铲、锄头等工具,人工将杂草清除,称为铲除杂草(目的植物除外的草本植物称为“杂草”)。
4露地花卉凡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在露地进行,或主要生长发育期在露地进行的花卉,称为露地花卉本定额所指的露地花卉为广义的花卉,包括观花或观叶色灌木或草本植物,定额中划分为木本花卉、草本花卉和球根块根花卉。
8 丛生竹竹杆在地面呈密集丛关的一类观赏竹种9 胸径、地径乔木主干离原地表面1.2m处的走私称为胸径,乔木主干离原地面高0.3m处的直径称为地径。
11 丛径本定额中的丛径是指丛生植物在基部丛生出来的众多茎杆自然组合形成的一个整体的基部的平均直径。
12 苗高*冠幅苗高指乔木从地表面至苗木正常生长顶端的垂直高度;冠幅指苗木树冠垂直投影面的直径。
14育苗袋规格市场上一般按育苗袋充装种植基质后,以袋口直径和深度的尺寸表示规格,单位为cm。
15 假植苗木不能及时栽植而需要保存一段时间的情况下,将苗木根系用湿润土壤做临时性填埋的绿化工程措施称为假植。
16 立地条件营造在园林要化工程中,根据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要求,对绿地的气候、土壤、水文、植被、生物等生态环境因子的营造。
17 绿地渗水排水管用于收集与排放绿地上渗透下来的地表水的管道18 花园基底由大颗粒、大空隙的卵石等物质放在刚性面层上所组成,用于过滤地表水,且具有一定厚度的绿地基层结构,也称绿地基底。
园林名词解释大全名词解释园林史中国古典园林史华夏园林意匠、古典园林30 讲、古典园林史、园林学概论皇家园林称“苑囿”或“宫苑”,一般是指由帝王主导营造,供帝王家族居住、游乐之用的园林。
私家园林从汉代已开始萌生和发展,相对于皇家园林而言,属民间的贵族、官僚等人士所有,供园主人日常游憩、会友、读书的场所,规模通常不大。
寺庙园林一般是指宗教崇拜场所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带有神话色彩的特殊历史名人纪念性祠堂的花园。
风景名胜是中国园林里的一种特殊类型,一般位于城郊的ft水形胜,风光秀丽之地,面积较为广阔,多有寺庙或名胜古迹,适当装点园林景致,成为市井百姓可达的公共性自然游憩地。
囿是最初的园林形式,通常是在选定地域划出范围,或构筑界垣,让草木鸟兽在其中自然繁育,并驻台掘池,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
灵台灵沼灵囿所记载的中国最早的园林,也是中国自然ft水园艺术形式的先驱。
通常表现为在一片水城中布置三座岛屿,象征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ft,以模拟仙境。
汉武帝在长安建造建章宫时,在宫中开挖太液池,在池中堆筑三座岛屿,并取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模仿仙境。
辋川别业唐朝诗人王维的庄园式园林,利用自然风景形神组织景点二十余处,较少的人工构筑,在中国园林历史上以自然式园林的风格而著称。
寿ft艮岳是一座表现ft水胜景为主题的大型皇家园林,是典型的北宋ft水宫苑风格。
全园以艮岳为构图中心,万松岭和寿ft则为宾为辅,其景致可谓“括天下之奇,藏古今之美”。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区别——1)前者以祖国各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优美风景为创作源泉。
3)前者在大范围内以堆土形成山丘涧壑的地形,再适当点缀山石,山中叠山,假山与真山相结合。
1、园林: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畜,从而构成一个以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其中,尤其是文人、名士们所经营的园林,因直接受到时代思潮的哺育启示而茁壮成长,比较普遍,是当时造园活动的主流,被称为“名士园囿”、“士流园林”。开云电竞下载
3、大内御苑:建置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之内,紧邻皇帝的居所,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的皇家园林。
4、人工山水园:即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砌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摹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犹如点点绿洲,故也称之为“城市山林”.5、苏州的四大名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6、奥姆斯台德:是美国园林学家,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首先把保护自然的理想付诸实现的人。
主要作品有纽约“中央公园”、“斐蒙公园”和华盛顿特区的国会山园林绿化等,开创性地提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
7、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园冶:作者计成,成于明代,全面论述江南私家园林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局部处理的综合性著作。
8、文人园林:士流园林经进一步发展以赏心悦目为重点,形成侧重于寄托理想、陶冶情操和表现隐逸的风格,称之为文人园林,在文人园林中,受到书法绘画的影响,例如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准则是:“外师造化,内法心源”,也被作为古典园林设计的准则。
9、舫:又称旱船,是一种船形建筑,又称不系舟,建于水边,前半部多是三面临水,船首一侧与岸相连,船体部分有石材构筑。
10、一池三山: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一池指太液。
园林名词解释园林是一种通过规划、设计和建设的人工环境,旨在为人们提供愉悦和休闲的场所。
以下是对一些园林名词的解释:1. 庭院:庭院是指位于建筑物周围的室外空间,通常由墙壁、篱笆或栅栏等方式围合而成。
庭院通常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可以用于种植花草、种植蔬菜或提供户外休闲空间。
花园可以根据不同的植物类型、颜色、花期等进行划分,以展示不同的花卉品种和风格。
公园通常包括草坪、景观湖泊、游乐设施、步行道等,供人们进行散步、垂钓、运动等活动。
4. 清园:清园是一种古代园林中的景观风格,强调“去繁从简”的理念,追求自然、简洁、雅致的效果。
5. 仿古园:仿古园是一种通过建筑、装饰和植物来展现古代文化和建筑风格的园林。
仿古园通常拥有古代建筑风格的亭台楼阁、琴石等,并通过种植古代文化中的名花名木来强调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6. 水景:水景是指通过使用水池、喷泉、瀑布等水体元素来创造的景观效果。
它通过保留旧有的建筑物残骸和遗迹,将其与新建的景观和植物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历史氛围和文化背景。
庭院林通常通过选择适宜生长的树木和灌木,以及合适的植被布局来创造出森林般的环境和氛围。
10. 空中花园:空中花园是一种在高楼大厦屋顶或露台上种植花草的园林形式。
空中花园可以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同时也提供了一片独特的休闲空间和视觉享受。
曲折形的平桥,是中国园林中所特有,不论三折、五折、七折、九折,通称“九曲桥”。
其作用不在于便利交通,而是要延长游览行程和时间,以扩大空间感,在曲折中变换游览者的视线方向,做到“步移景异”;也有的用来陪衬水上亭榭等建筑物,如上海城隍庙九曲桥。
单拱的如北京颐和园玉带桥,拱券呈抛物线形,桥身用汉白玉,桥形如垂虹卧波。
多孔拱桥适于跨度较大的宽广水面,常见的多为三、五、七孔,著名的颐和园十七孔桥,长约150米,宽约6.6米,连接南湖岛,丰富了昆明湖的层次,成为万寿山的对景。
河北赵州桥的“敞肩拱”是中国首创,在园林中仿此形式的很多,如苏州东园中的一座。
亭桥如杭州西湖三潭印月,在曲桥中段转角处设三角亭,巧妙地利用了转角空间,给游人以小憩之处;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多孔交错,亭廊结合,形式别致。
廊桥有的与两岸建筑或廊相连,如苏州拙政园“小飞虹”;有的独立设廊如桂林七星岩前的花桥。
其他形式的桥如内蒙古扎兰屯人民公园内有钢索吊桥;武汉东湖风景区有仿名画《清明上河图》虹桥结构建成的“叠梁拱桥”;还有天然石梁、石拱构成的天然桥。
墙体和设置中国传统园林的墙,按材料和构造可分为版筑墙、乱石墙、磨砖墙、白粉墙等。
名词解释: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
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城市绿地: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园林:在一定地域内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因地制宜地改造地形、整治水系、栽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方法创作而成的优美的游憩境域。
园林学:综合运用生物科学技术、工程技术和美学理论来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协调环境与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具有文化内涵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园林与绿地绿化的关系:绿地包括天然的与人工的一切绿色地带,自然也包括园林。
一般局限于运用植物材料,以取得环境效益为主,而园林则往往运用多种素材,较多考虑风景效应。
具体的讲,园林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建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
园林中的景,是指在园林绿地中,自然的或经人工创造的,以引起人的美感为特征的一种供作游憩观赏的空间环境风景视线;时景观空间有空旷感;仰角在13左右时,景物有亲近感,观赏艺术价值较高;仰角大于18时,则空间有闭塞感,人开始感到压抑。
•①正多边形亭:如正三角形亭、正方形亭、正五角形亭、正六角形亭、正八角形亭、正十字形亭等。
•④组合式亭:如双三角亭、双方形亭、双圆形亭、双六角亭,以及其他各种形体亭的相互组合。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园林史中国古典园林史华夏园林意匠、古典园林30 讲、古典园林史、园林学概论皇家园林称“苑囿”或“宫苑”,一般是指由帝王主导营造,供帝王家族居住、游乐之用的园林。
私家园林从汉代已开始萌生和发展,相对于皇家园林而言,属民间的贵族、官僚等人士所有,供园主人日常游憩、会友、读书的场所,规模通常不大。
寺庙园林一般是指宗教崇拜场所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带有神话色彩的特殊历史名人纪念性祠堂的花园。
风景名胜是中国园林里的一种特殊类型,一般位于城郊的ft水形胜,风光秀丽之地,面积较为广阔,多有寺庙或名胜古迹,适当装点园林景致,成为市井百姓可达的公共性自然游憩地。
囿是最初的园林形式,通常是在选定地域划出范围,或构筑界垣,让草木鸟兽在其中自然繁育,并驻台掘池,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
灵台灵沼灵囿所记载的中国最早的园林,也是中国自然ft水园艺术形式的先驱。
通常表现为在一片水城中布置三座岛屿,象征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ft,以模拟仙境。
汉武帝在长安建造建章宫时,在宫中开挖太液池,在池中堆筑三座岛屿,并取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模仿仙境。
辋川别业唐朝诗人王维的庄园式园林,利用自然风景形神组织景点二十余处,较少的人工构筑,在中国园林历史上以自然式园林的风格而著称。
寿ft艮岳是一座表现ft水胜景为主题的大型皇家园林,是典型的北宋ft水宫苑风格。
全园以艮岳为构图中心,万松岭和寿ft则为宾为辅,其景致可谓“括天下之奇,藏古今之美”。
三ft五园香ft静宜园、玉泉ft静明园、万寿ft清漪园(今颐和园)、圆明园(万园之园,中国古典园林的巅峰之作)。
园林建筑通过与自然要素的直接关系而组织于园景之中,常被作为园景的构图中心和游赏主景,一般力求布局在人们欣赏景致的最佳位置和最佳观赏点,同时满足遮荫避雨、满足游览休息以及各种游园实用功能。
从平面上看,有园路构成的游览线,池岸构成的水形线,花卉的图案线以及树木的林缘线等;从立面上看,还有建筑的轮廓线和林冠的天际线等。
作为园景的导引要素,它决定各园景空间的位置关系,组织园景的展示程序,显示方位,观赏距离和更替变化,对园景起着剪辑作用。
步移景异园路规定了游人观赏视点运行的基本轨迹,游人在行进中随着视点的运行,一系列透视景面连续映入眼帘,有限的景观便得到了无限多的景面。
曲折迂回的园路,不仅增加了景观层次,扩展了景面,增强了观赏效果,进一步激发了游兴,而且增加了游程,延续了游览时间,起到了拓展游览空间的作用,在有限的园地里造成了无限风光的幻觉。
在实际造园中常用“隔而不围”,“围必缺”的处理方式,使游人能通过障景的阻断与引导进入另一景观空间。
使相邻景观之间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多用于两组情趣相近的景观空间划分,虚障能增加园景层次,创造“小中见大”的园林观赏空间。
如苏州拙政园枇杷园的远香堂与雪香云蔚亭成对景,加强了枇杷园与其他景区的视线联系。
点景运用造景要素在景线上的局部点缀,起着弥补空白,活跃死角、锦上添花的作用。
布局运用造园手法对造园要素进行合理布局、组织空间序列,最后对细节进行细致推敲。
漏砖墙/漏明墙漏窗是一种满格的装饰性透空窗,在窗洞内有漏空的花饰图案,故又名“花窗”。
其用途为“凡有观眺处筑斯,似避外隐内之义”(即是在园林中适合远观眺望的地方修筑漏窗,既能避免外人的窥视,又能使园中景致若隐若现,富于层次。
对于创作来讲,园林意境是客观世界规律性的反映和创作者主观意念与情感的抒发,这种为了表现园林营造的中心思想和最佳游赏情境而创作的手法,常表现为“景题”。
对于欣赏来说,园林意境既是客观存在的园林属性,又是游人主观世界触景生情而浮想联翩的审美感受,故称之为“景趣”。
园林意境通过园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适宜建亭的地方就建亭,适宜建造水榭的地方就建造水榭(绣绮亭-杜甫:绣琦相展转,琳琅愈青荧;宜两亭-白居易:明日同好三更夜,绿杨宜作两家春;远香堂-周敦颐:香远益清;留听阁-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
明瑟楼-郦道元:目对鱼鸟,水目明瑟;清风池馆-苏东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五峰仙馆(江南园林最大的厅堂)-李白:庐ft东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
)借景是园景深度的强化手段,即有意识地将园外的适当景物组织于园内景象之间,造成视觉和心理上的错觉,从而拓展了园林景象空间,增进园林艺术效果。
远借在园内组织观赏距园址较远的景物,其具体处理手法,或开辟赏景透视线,对于赏景的障碍物(如遮挡视线的树木枝叶等)进行整理、去除;或提供ft亭、楼阁之类高视点的观赏途径。
如北京颐和园湖ft真意亭,西借玉泉ft 塔影;承德避暑ft庄澄湖区,远借磬锤峰奇景。
一鉴能为,千秋不朽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创作中,要以有一定出现频率的最佳情景状态作为意境主题。
大内御苑建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以内,紧邻皇居,便于日常临幸,例如西苑和慈宁宫花园和大明宫。
行宫御苑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供皇帝偶尔游憩,如静宜园和静明园和南苑。
离宫御苑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如畅春园和避暑ft庄和圆明园和颐和园。
略成小筑,足证大观在寺庙园林中,以较少的建筑布置在一些制高点和景观转折点,控制整体风景形势,达到“一寺镇千ft”的艺术效果。
借景天象即通过日月星辰,天光云影、阴晴雨雪等自然因素的借景和渲染,巧妙地组织构成优美动人的园林景观。
廊是园林建筑与自然绿地之间的过渡空间,一般由两排列柱顶着一个不太厚实的屋顶构成。
单面空廊指廊的一边为列柱空廊面向主要景色,另一边砌墙或附属于其他建筑物,形成半通透半封闭的空间效果。
复廊又称里外廊,是在双面空廊屋顶中间设置一道隔墙,将廊分成里外两部分,在隔墙上可设置漏窗或什锦窗。
双层廊又称楼廊,是做成上下两层的游廊,多用于连接具有不同标高的园林建筑或景点。
爬ft廊顺着参差跌落的地形而建的廊,常见的有跌落式爬ft廊和竖曲线爬ft廊。
水廊紧贴着水岸边或完全凌驾于水面之上,供欣赏水景和联系水景上建筑之用,形成以水景为主的观赏空间。
人工ft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ft,人为的创设ft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ft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天然ft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ft野风景地带,包括ft水园、ft地园和水景园等。
宫苑园林指埃及法老休憩娱乐而建筑的园林化王宫,四周围为高墙,宫内再以墙体分隔空间,形成若干小院落,呈中轴对称格局。
贵族花园指古埃及及王公贵族为满足其奢侈的生活需要而建筑的与府邸相连的花园。
这种花园一般都有游乐性水池,四周栽培着各种树木花草,花木中掩映着游憩凉亭。
空中花园按不同高度逐渐收分的台层组合成剧场版的建筑物,每个台层都以石拱廊支撑,拱廊架在石墙上。
柱廊园园子当中一般造水池和喷泉,四边配制方块的花坛,花园周围围绕一圈宽敞的柱廊,使住宅和花园相互渗透。
学园(学术园林)古希腊的学着往往都有户外讲学的园地,把学校和园林结合起来,内设祭坛、雕像、纪念碑,也有亭廊花架等。
城堡四周有高墙,墙外有深沟,园内建置藤萝架、花架和凉亭,有的庭院堆叠土ft(庭ft)。
寺院庭园常依附于基督教教堂或修道院的一侧,包括果树园、菜畦、养鱼池和水渠、花坛和药圃,生产功能与观赏功能相结合。
多附属于郊外别墅,一般分为两部分:紧挨着主要建筑部分的是花园,多采用规则式布局又不突出轴线;花园之外是景观比较自然的林园。